三明:全国生态日|福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典型经验

福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典型经验

泰宁县以文脉赋能活化利用千年古城

基本情况

三明市泰宁县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县,素有“汉唐古镇、两宋名城”之美誉,也是一座特色鲜明的旅游新城,先后创下世界自然遗产、世界地质公园、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众多顶级旅游品牌。泰宁古城,古称“金城场”,是泰宁展示形象的窗口和聚集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旅游的中心,凝聚着悠久的历史文化,留存“隔河两状元、一门四进士、一巷九举人”的科举文化,拥有江南保存最完好、规模最大的明代民居古建筑群落——尚书第建筑群;深植着厚重的红色文化,10位开国元帅中有8位、10位开国大将中有5位、57位开国上将中有21位在这里生活战斗过,现留存着红军街、红军时期标语告示、县城保卫战遗址等一批重要红色革命历史遗迹;孕育着新兴的休闲文化,培育了擂茶、梅林戏、非遗展示、农特电商、休闲酒吧等新业态,形成了集文化体验、历史观光、休闲慢行等为一体的文旅产业。

经验做法

一是规划引领,精准定位目标。坚持高起点、高标准、高水平开展规划设计,县人大通过《关于确定城市建筑风格的决议》,奠定了以“粉墙、黛瓦、坡顶、翘角、马头墙”为特色的“杉阳明韵”建筑主格调。按照“多规合一”的思路,做好同“十四五”总体规划、旅游专项规划等各项规划的有序衔接,统筹古城保护核心区和居民生活缓冲区建设。邀请古建筑知名专家指导,进行古城活化与更新规划,加快推进旅游商品购物街、民俗博物馆展示区、民俗文化体验区和特色民宿区等布局,全力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。

二是项目赋能,盘活古城资源。围绕保护古城风貌、古城文化和古城韵味,加快实施系列公共服务能力项目,强化街巷节点景观靓化,打造游客游览古城的“第一眼”“第一感”。加快整合古城闲置古屋资源,推进古城活化利用,打造以非物质文化、国学文化、红色文化、美食文化为依托的3-4条特色文化街区,形成2-3条经典游览线路,建成一批活动丰富、吸引力强的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,培育“夜游、夜娱、夜食、夜购”等古城夜色经济新业态。

三是创新机制,构建双主体格局。坚持政府主导、市场运作的原则,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度设计、保护修缮、监督执法等方面的主导作用,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、资金筹措中的灵活性,构建“政府+市场”双主体格局。建立保护开发工作机制,修订完善《泰宁古城保护管理办法》,成立县古城保护中心牵头负责管理保护工作,组建明城文旅公司负责古城开发经营工作,成立古城保护综合执法队伍守护治安稳定。创新融资方式,以明城文旅公司作为融资平台,积极同银行探索创新以古城、古建筑为抵押物的金融产品——古屋贷,用于古城生态环境系统整治和古屋拯救改造,强化古城保护开发资金保障。完善业态准入条件和会审机制,加强古城街面商铺招商管理,积极引进特色民宿、休闲娱乐、民俗演艺、非遗物质展示、VR体验等文旅产业新业态,培育发展绿色无烟产业。

取得成效

一是实现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双赢。泰宁县遵循“严格保护、合理开发、加强管理”的原则,在尊重文化传承与生态环境的前提下,探索古城保护开发生态补偿机制,使“山水、古城、人家”三者交融的古城风韵得以传承。

二是实现环境改善与居民幸福双得。实施古城保护示范、老旧区域环境改善提升等工程,累计投资达7300万元,古城区内污水无害化处理达到100%,进一步改善了居民的生活居住环境,有效保护了古建筑群的固有格局和历史风貌,治理了生态污染源头。

三是实现古城活化与文旅蓬勃双兴。充分挖掘古城历史民俗文化,培育古城文化旅游、特色民宿、文创工作室等等业态,可新增带动游客50万人次、旅游收入5000万元,直接解决就业人数350余人,进一步拓展本土居民就业创收渠道,探索出一条古城保护、生态修复、经济发展相互促进、相得益彰的道路。

来源:三明市发改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