宁德:全国生态日|福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典型经验

福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典型经验

周宁县践行“三库+碳库”绿色生态理念

探索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

周宁县位于宁德市西北部,县域面积1035.49平方公里,县城海拔达880米,居华东之首,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、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、全国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实践创新基地、省级林业改革发展特色试点县。近年来,周宁县努力践行“三库+碳库”理念,积极探索“林业+”生态模式,不断放大生态效益,通过推广后洋村的绿色发展模式,培育“黄振芳式”经营主体300多家,带动个体种养户2600多户,总产值超过3亿元,走出了一条生态“高颜值”与经济“高质量”的特色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。

基本情况

作为习近平总书记“三库+碳库”绿色生态理念的重要萌发地,始终坚持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发展理念,以“养绿、扩绿、兴绿、固绿”的“四绿行动”为载体,统筹推进林业产业发展,着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、经济优势、发展优势。

经验做法

(一)“养绿”涵水厚植生态底色。

一是增绿先行。大力推进造林绿化、森林抚育、封山育林,打造乡村景观林、高速公路景观林、环城一重山,形成分布合理、景观优美的城乡森林生态系统。

二是治水并重。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一体化治理,深入实施东洋溪生态治理景观提升工程、赛江流域防洪工程等重点项目。

三是林水共管。创新推行“智慧林长”“智慧河长”“企业河长”等管理制度。

(二)“扩绿”积粮打造可靠“粮库”。

一是育好“金种子”。深入实施“种业振兴”行动,创新研发马铃薯、中华鲟、高山花卉等优质特色种质资源,筑牢森林“粮库”的种源基础。

二是守好“米袋子”。依托丰富山地林业资源,深耕高山锥栗、马铃薯等特色优势产业,着力做大绿色“粮库”。

三是托好“肉盘子”。依托广阔林下空间,深入挖掘鸡、牛、猪等“土特产”资源潜力,推广“果-禽-蔬”“猪-沼-茶”等绿色立体循环发展产业模式。

(三)“兴绿”聚财带动百姓致富。

一是盘活农村资源要素。搭建农村生产要素流转融资平台,推出大棚贷、垦荒贷等14款金融产品。

二是做好农旅融合文章。以“绣花功夫”全县域布局花卉园林景观,打造“百亩荷塘”“杜鹃花海”等农旅打卡点,建设连接文心兰、百合基地和鲤鱼溪景区的产业走廊、景观长廊,推动一产“接二连三”。

三是创新“联村联社”模式。统筹地域相邻、人文相亲、业态相通的行政村成立联村党组织,促进行政村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、联合振兴转变,形成发展新局面。

(四)“固绿”汇碳打造优质稳定“碳库”。

一是创新绿色金融产品。以林业碳汇资源为切入点,创新推出“碳汇贷”,为县域范围内拥有林业资源的农户、小微企业等提供专属金融产品。

二是开发普惠碳汇项目。探索建立县域林业碳汇审核、备案、交易体系,按照“政府引导、市场主导、群众自愿”的原则,面向广大群众对列入禁伐的商品林进行碳汇开发,进一步推动实现“不砍树也致富”目标。

三是加快转型升级步伐。以龙潭工业园区“退城入园”为契机,推进18家企业完成技改搬迁,力促传统铸造业迈向绿色化、智能化。推进落地建设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绿色能源项目,加快推动区域实现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目标。

取得成效

(一)实现应绿尽绿。全县林地面积新增4.47万亩,从42.8%增长到69.91%,森林蓄积量从69.02万立方米增长到488.6万立方米。

(二)实现生态富民。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产业,通过创新轮作种植模式,提高土地利用率;发展“生态+旅游”等多产业融合模式,促进产业提质增效。

(三)实现生态与林农“共赢”。积极探索“森林资源”要素流转和经营新模式,推动“森林赎买”,在全市率先推出“碳汇贷”,为产业振兴注入金融活水。

借鉴价值

(一)创新“绿色”产品。更好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,探索完善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,实现“青山变现”。

(二)开辟“用碳”渠道。发挥山林资源优势,利用森林群落的固碳储碳功能,开辟科学“用碳”渠道。

(三)提高“固碳”底蕴。以提升森林覆盖率为主线,谋划实施国土绿化行动、造林行动等多项林业重点项目,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、总生物量,提升林业固碳能力。

来源:宁德市发改委